暴雨冲刷出的千年宝藏:甘肃放马滩古墓群发现记
1986年4月28日,一场倾盆大雨席卷了甘肃天水麦积山风景区内的放马滩。雨水裹挟着山上的泥土倾泻而下,小陇山林业局放马滩工区的宿舍后墙被冲积的泥土压得摇摇欲坠。工长夏向清立即带领工人们展开清淤工作。
就在清理过程中,夏向清偶然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几十厘米宽的孔洞,泥浆正不断从中涌出。出于好奇,他走近查看,隐约可见洞内有异物。伸手一探,竟摸到了几片竹简。经过清水冲洗,竹简上显现出古老的文字。随后,他又从洞中取出了更多竹简和刻有图案的木板。
展开剩余73%意识到这些可能是珍贵文物,夏向清立即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。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迅速派出岳邦湖、何双全等专家赶赴现场。初步勘察后,专家们判断这里可能存在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墓群。由于地表没有标志,这些墓葬从未被盗掘过。
从当年6月开始,考古队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发掘工作。这片占地11000多平方米的墓群共发现100余座墓葬,呈三层分布。受条件限制,当年仅发掘了14座(13座秦墓和1座汉墓),却出土了400多件珍贵文物,包括竹简、木板画、地图、毛笔、算筹、钱币等。
在这些发现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件世界之最:
在5号汉墓中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张残破的纸质地图。这张被命名为放马滩纸的残片虽仅5.6×2.6厘米,但质地平整光滑,经鉴定为西汉早期的大麻纸。上面的墨线图案证明,我国在西汉初年就已掌握成熟的造纸技术,这为研究造纸术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。
另一项重大发现是1号秦墓出土的7幅木板地图。这些绘制在松木板上的地图虽经2000多年浸泡,仍保存完好。它们采用上南下北的方位标注,使用闭合线表示山脉(类似现代等高线),详细标注了山川、城邑、交通线等信息,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木板地图。
放马滩之所以能保存如此丰富的文物,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。这里水草丰美,自古就是牧马胜地。传说秦人祖先非子曾在此养马,后被周孝王封为秦嬴,此地因而得名放马滩。
墓群中出土的460枚秦简同样价值连城。其中《日书》记载的《墓主记》(又名《志怪故事》)讲述了一个人死而复生的离奇故事,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雏形,比《搜神记》早了400年。这些简文以小篆和隶书写就,为研究秦汉书法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。
如今,这些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珍贵文物都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。当年一场暴雨引发的偶然发现,为我们揭开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面纱,让后人得以一窥先秦文明的辉煌成就。
发布于:天津市